八月远方
听风低吟,看云流浪。永远的远方......
首页

 

第一章:混沌初开,蛮荒之地

 

那是一个铁幕如铁、冷战正酣的年代。美苏对峙,核武阴影下,人类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信息的传递,关乎生死存亡。于是,在1960年代的美国,一项极为隐秘的计划悄然启动。没有人知道,它日后将改写全人类的命运。

这便是ARPANET——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导开发的计算机网络。起初,它只是科研精英们的“密室交流”,本意不过是为了让不同高校和研究机构共享算力资源。但在这片信息蛮荒之地上,它却悄然播下了互联网的种子。

那是蛮荒的江湖,既无城池,亦无路径。

网络的构建没有先例可循。科学家们如同初入武林的无名小卒,靠着代码与电路,一点点打通机器间的“经脉”。在1969年10月29日,一场仿佛“开天辟地”的事件发生了: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一台主机,向斯坦福研究所发送了第一个网络信息:“LOGIN”。

但命运似乎喜欢设置障碍。在键入“L”和“O”之后,系统便崩溃了。尽管这只是两个字母的传送,却意味着两个世界的连接——从此,“信息”不再局限于纸张与信封,而可以穿越千里,以电子信号的形式迅疾传递。

这,便是“网络江湖”的点穴一指。

1970年代,更多节点陆续加入 ARPANET,网络像藤蔓一般向外蔓延。但那时的“江湖”仍是高墙深院,只有少数科学家和程序员才能步入。他们不以武会友,而以协议通道论道—— TCP/IP 协议就在这股“技术内功”的修炼中逐渐孕育而出。

1983年,ARPANET 正式启用 TCP/IP 协议,这一举动犹如“少林寺向江湖传出心法”,奠定了互联网的运行基石。这个标准,使得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机器、甚至不同国家的网络都能如同同门弟子一般交流无碍。

与此同时,“域名系统”(DNS)也在1984年诞生,为混乱无序的网络世界安上了“地名与户籍”,从此地址不再是晦涩的数字,而是可以被人类理解的 “www.xxx.com” 格式。江湖的地图初现轮廓。

这一时期的互联网,正如武林未兴时的江湖——人迹罕至,规则未定,强者自生。

从冷战催生的防御工具,到连接世界的通讯网络,互联网在这片蛮荒中完成了最初的觉醒。而那些埋首实验室的科学家,或许未曾预料到,他们如炼丹者般的研究,将会在几十年后,点燃全球信息革命的熊熊烈火。

就这样,网络江湖的星火,在阴霾中悄然点燃。黑白屏幕的跳动,光纤中的脉搏,早已是日后风云雷动的前奏。

江湖未成,却已注定风起。

 

发布时间:2025-05-31 01:35:59 Bourne | bo@omu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