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远方 我的博客 动态 每日箴言
八月远方 永远的远方 ... 听风低吟 看云流浪 梦想从未磨灭 却如脚下的路,越走越长...
2025-03-02 21:00

Bourne | @hotznn


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 是我路上的光。/ 诗篇 119:105

YOUR WORD IS A LAMP FOR MY FEET, A LIGHT ON MY PATH. / Psalms 119:105


  • 发表于 2025-03-02 21:00:00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 出自《以赛亚书》 42:3 ,也被《马太福音》 12:20 引用。这句话以温柔、富有象征意义的图画,来描绘神对软弱者、受伤者和边缘人的怜悯和慈爱。芦苇本就柔弱、容易折断,若已被压伤,更加脆弱,但神却不忍心折断它。微弱快要熄灭的灯火,本可轻易吹灭,但他却不这样做,反而可能小心呵护、使其重燃。

《以赛亚书》第 42 章,先知以赛亚在这里预言将要来临的弥赛亚。这段话描绘了弥赛亚独特的特质:温柔而不暴力的救主。不像世人期待的那种武力强权的王者,这位弥赛亚以温柔、公义与怜悯施行审判。 “压伤的芦苇” 象征社会中脆弱、受伤、被轻看的人。“将残的灯火” 象征生命快熄灭、绝望、信心微弱的人。弥赛亚不会趁人之危,不会摧毁软弱者,反而要扶持他们。这显示出上帝救赎工作的慈爱本质。

《马太福音》 12:17-20 明确指出,耶稣正是《以赛亚书》这段预言的应验者。他医治病人、怜悯罪人、安慰贫穷人、包容失败者(如撒该、彼得、拿但业、税吏、妓女等)。他从不强迫信仰,而是邀请、温柔劝勉、等待回应。当时的宗教领袖(如法利赛人)对律法极其严苛,常常定罪他人。然而耶稣展现的是恩典、怜悯与宽恕。

神不是严厉地审判和打击软弱的人,而是温柔地扶持他们。无论一个人多么破碎、失败、残缺,神都不会抛弃他们。即便生命中仅存一丝希望,神也不灭绝这希望,而是保留它、鼓励它。对待心灵破碎、愿意悔改的人,神会宽容,不会苛责。

这句话展现的是一种极致的温柔与深沉的怜悯,告诉我们在最脆弱、最灰暗的时刻,神也会不弃不离,不断扶持。这既是信仰中的盼望,也是人与人之间该有的怜悯之心。

神的拯救不是只赐给“道德高尚”的人,而是特别向压伤的人敞开大门。正如耶稣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这节经文体现出神在我们失败时仍然愿意扶持,而不是一味惩罚。这是“恩典”的深意。

从信徒的角度,这节经文在属灵生活中具有极强的安慰作用:当信心微弱时,神不会弃绝你;当跌倒、软弱、挣扎时,神依然看重你,不吹灭你生命中那一点火光;神要通过圣灵使你再次被坚立、再次发光。也启发我们在生活中对待他人要有温柔和理解,特别是面对那些情绪低落、失败、受伤的人。不轻易放弃别人,也不轻易对自己绝望。鼓励弱者、搀扶软弱的人,而不是审判和否定。

对于权柄的顺服与忍耐

在基督教伦理中,顺服( Submission )和忍耐( Endurance )在面对权柄时的态度和行动有所不同,但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理解它们的区别,能帮助基督徒在面对不公或艰难的权柄时,既持守信仰,又活出智慧。

一、顺服( Submission )—— 主动的降服与尊重

顺服是指出于对神主权和秩序的承认,自愿尊重和服从权柄,即使不完全认同其决定。

圣经依据:

  • 罗马书 13:1-7 :强调权柄是神所设立的,信徒应当顺服。
  • 彼得前书 2:13-17 :吩咐信徒“为主的缘故服从人的一切制度”。
  • 耶稣的榜样(太 22:21 ):“凯撒的物归凯撒,神的物归神。”

特点:

1. 主动的:不是被迫,而是因敬畏神而选择服从。

2. 有范围的:仅限于权柄的合法、合神心意的要求(徒 5:29 )。

3. 带见证的:通过顺服显明基督徒的良善(彼前 2:15 )。

适用情况:

  • 政府颁布公正的法律(如纳税、遵守交通规则)。
  • 教会领袖按真理带领(来 13:17 )。
  • 雇主合理的工作要求(西 3:22-24 )。

二、忍耐( Endurance )—— 被动的坚忍与持守

忍耐是指在不公或压迫的权柄下,仍然持守信仰,不反抗、不报复,但也不一定完全顺从,而是以坚忍的心等候神的公义。

圣经依据:

  • 彼得前书 2:18-23 :仆人要忍受不公的对待,效法基督的榜样。
  • 马太福音 5:39 :“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指不报复,而非纵容罪恶)
  • 启示录 13:10 :“圣徒的忍耐和信心就是在此。”

特点:

1. 被动的:因环境不公而不得不承受,但内心不屈服于邪恶。

2. 带盼望的:相信神最终会审判不义的权柄(罗 12:19 )。

3. 可能包含不服从:如但以理拒绝拜金像(但 3 ),但仍接受被扔进火窑的后果。

适用情况:

  • 面对不公的政府压迫(如早期基督徒拒绝拜凯撒,甘愿殉道)。
  • 在职场遭遇不合理的对待(如因信仰受歧视,但不以恶报恶)。
  • 教会内部权柄的滥用(如不违背真理,但忍耐等候神的干预)。

三、如何应用?

1. 当权柄公正时→顺服(如纳税、守法)。

2. 当权柄不公但未要求犯罪时→忍耐(如忍受不公待遇,但不报复)。

3. 当权柄要求违背信仰时→不服从,但接受后果(如使徒行传 5:29 )。

例子:

  • 顺服:基督徒遵守交通法规,即使觉得限速不合理。
  • 忍耐:基督徒被不公平对待,但不以恶报恶。
  • 不服从 + 忍耐:基督徒拒绝参与贿赂,即使可能因此失去工作。

四、总结

  • 顺服是对权柄的积极尊重,适用于权柄正常运作时。
  • 忍耐是对不公的坚忍承受,适用于权柄偏离公义时。
  • 二者共同点:都以神的荣耀为目标,而非人的喜好。

基督徒的智慧在于:

✔ 在可顺服的事上顺服(维护秩序);

✔ 在不可顺服的事上忍耐(持守真理);

✔ 在所有事上信靠神(因最终的权柄属于祂)。

如何看待属灵操练过程中遇到的阻力

属灵操练之所以会「感觉阻力重重」,尤其是像打卡式的读经、祷告等,往往并不是因为操练本身的问题,而是其背后的动机与方式可能偏离了信仰的核心。

一、从形式回归本质

(一)属灵操练的目的

属灵操练的核心目的是与神建立更亲密、更真实的关系。其本质是「爱慕神、回应神、被神改变」,而不是完成任务、获得属灵成就感、或赢得神的喜悦。

(二)“打卡”式属灵操练的问题所在

打卡式读经祷告或其他打卡式的属灵操练容易变成一种律法主义的仪式,虽然起初可能出于好意(建立习惯、规律生活),但若未内化为与神交流的渴望,反而会带来反感与内耗。

你可能会发现:「我读了经,却没有遇见神;我祷告了,却觉得空洞」。这是在提醒:形式已盖过了内容,手段已变成了目的。

二、警觉属灵疲劳的信号

以下这些可能是方向偏差的信号:

1. 感到属灵操练像“责任”而非“回应”;

2. 遇到操练失败时自责、焦虑,而不是回到神面前;

3. 操练缺乏喜乐和更新,更多是枯燥与压力;

4. 看重“完成”而非“同在”;

5. 对比别人属灵生活而产生焦虑或自卑。

这些都在说明:神不需要我们“表现”,祂要的是“连结”。

三、转向关系式操练

以下几个调整方向供参考:

1. 灵活的节奏而非固定打卡

比如:不设定必须完成几章,而是先祷告「主,我愿意今天与你相遇」,然后哪怕只读一节,只要有交通、有光,就够了。

2. 从任务改为对话

把读经当作听神说话,把祷告当作与神交谈。不是“我来完成”,而是“神愿意对我说”。

3. 整合生活中的属灵操练

属灵生活不仅限于清晨的时间,也可以是工作中一刻安静、散步时默想、做饭时祷告。这种「持续与神连结」往往比一次性仪式更深刻。

4. 引入身体和情感层面

比如用诗歌引发情感、用安静的环境帮助专注。信仰不只是理性,也包括感性和身体的参与。

四、从“做功”到“得恩”

当属灵操练变成“我为神做点什么”,很容易掉入人本主义的陷阱。而福音本是「祂为我成就一切」,我只不过是回应恩典。所以,不妨暂时放下“打卡”的执念,回到十字架下,重新思考:

  • 我是因什么来到神面前?
  • 是渴慕祂,还是完成指标?
  • 神对我的期待,是否比我想象的简单?

属灵操练的出发点应该是“祂已经爱我”,而非“我要换取祂的爱”。

信仰的本质与外在的属灵操练

在今日信仰生活中,许多基督徒在属灵操练(如读经、祷告、聚会等)中认真付出,但却时常感到内心空虚、不安或机械。这种张力的根源往往出自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混淆了信仰的本质与外在操练的地位?

一、信仰的本质:与神真实的关系

(一)信仰是生命的联合,而非宗教的履行

圣经从来不将信仰定义为行为集合,而是一个人与神之间活泼且持续的生命关系(参《约翰福音》 15 章)。这关系建立在神主动的恩典与人信心的回应之上(参《以弗所书》 2:8-9 )。

(二)信心是依靠,不是交易

真正的信心,是对神本性与应许的信靠,而不是把属灵操练变为一种“达成条件、换取平安”的方式。信靠的对象是神,不是行为;平安的根基是十字架,不是勤奋的操练。

二、属灵操练的地位与价值

(一)操练是管道,不是本体

读经、祷告、敬拜、禁食等属灵操练是极其重要的,但它们的意义在于引导人进入神的同在、校准人的内心,而不是成为人与神关系的凭证。

(二)操练是成长的土壤,不是结果本身

属灵操练如同园丁翻土、施肥、浇水,这些行为本身不能结果,却为生命的成熟提供土壤。但若人把注意力只放在“翻土的手法”上,却忽视了“树是否在长”,就容易陷入形式主义。

(三)操练必须以信靠为动力

不是“我做得好,所以神悦纳我”,而是“我因被神接纳,甘心操练自己亲近祂”。若动机不纯,操练容易变质,成为宗教义务、心理安慰、甚至自义的工具。

三、错置的操练:属灵生活的隐性危机

(一)信仰焦虑:把平安寄托在完成度上

例如,一天没有读经就感到神不再同在,这种心理其实是将操练本身“神圣化”,忽视了恩典的本质。

(二)属灵自义:以行为判断属灵程度

当人以自己祷告的时间、参加的聚会数量作为属灵标准时,就会落入“法利赛人”的陷阱,把信仰转化为一种“属灵绩效”。

(三)内外失衡:操练增多但心灵空虚

操练若不连接信仰本体——耶稣基督,就可能变为一种“属灵的劳动”,产生枯竭感,甚至怀疑信仰本身。

四、正确的关系定位:本质引导操练,操练滋养本质

(一)信仰先于操练,操练服事信仰

操练从属灵生命中流出,而不是反过来生成属灵生命。真正的操练是一种信靠的表现,而非信靠的来源。

(二)以神为中心的操练,才是有果效的操练

每一次的读经、祷告都应从“渴慕祂”开始,而非“完成任务”出发。信徒应常常反问:“我是在靠近神,还是在完成形式?”

(三)让操练成为爱的回应,而非罪咎的压力

操练不应成为人和神之间的负担,而应是“在恩典中向神的回应”。正如诗人所言:“我何等爱慕祢的律法,终日不住地思想。”(诗篇 119:97 )

五、结语

真正的信仰始于神,根基在基督,力量来自圣灵,表现为信心的生活。属灵操练是必要的,但若将之当作信仰本身,就会失去福音的真义。

让我们回到信仰的本质——在爱中信靠神、在关系中活出敬虔。操练不是目的,而是通向神的路,不是得救的条件,而是蒙恩的回应。

“律法之义” 与 “信心之义”

罗马书 10:5-11

摩西写着说:“人若行那出于律法的义,就必因此活着。” 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领下基督来);“谁要下到阴间去呢?”(就是要领基督从死里上来);他到底说什么呢?“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就是我们所传信主的道);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经上说:“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这段经文是保罗在讲论 “因信称义” 的核心依据,与 “律法之义” 形成鲜明对比。

第 5 节:“律法之义” 的本质

“人若行那出于律法的义,就必因此活着。”

保罗引用 利未记 18:5 ,说明律法之义是基于行为的标准:你若遵行,就活着。问题是没有人能完全遵行律法,因此靠律法称义是不可行的。这是与 “因信称义” 形成对照的旧路径。律法的义是靠 “做”;信心的义是靠 “信”。

第 6-8 节:“信心之义” 的话语化与简近性

这段引用了 申命记 30:11–14 ,原本是摩西对以色列人说神的诫命 “不远、不难、不深奥”,现在保罗应用在基督身上。 “不要说谁要升到天上”(领下基督) 意思是你不需要自己去天上寻找救主。 “不要说谁要下到阴间”(领基督上来) 意思是你也不需要去死亡之地复活基督。保罗的意思是:基督已经降生、受死、复活,一切都成了。你无需做什么,只要信。

“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

这是讲到:信心的义是可以立即回应的,不需要艰难追求或行为成就,只需要心信口认。福音是可以触及的,是临近的,是 “可说、可信” 的。

第 9-10 节:称义与得救的实际途径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

这里强调两方面:

1. 心里相信:相信耶稣的复活(代表信福音、接受祂为生命的主宰) → 称义

2. 口里承认:认耶稣为主(对内信靠,对外公开) → 得救

这并非两个条件,而是一体两面,描述 真正的信心的内外表达

“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称义” 是被神接纳的法律地位;“得救” 是更广义的,包括脱离罪、进入神国度、享受永生。救恩不是抽象的,而是靠着信,并通过口头承认而成就。

第 11 节:旧约的应许得以成就

“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这段引用了 以赛亚书 28:16,“羞愧” 指的是最终审判时的失落、被弃、后悔。信靠耶稣的人不会在末日发现自己信错了、失望了,而是得荣耀。信心是稳固的根基,不会让人后悔。

✅ 章节重点

保罗在这段话中明确指出:救恩并不复杂、遥远或需要人类努力去争取,乃是神已经成就、我们只需信靠、承认的 “福音之义”。

  • 律法之义是 “靠做”;信心之义是 “靠信”。
  • 福音近在咫尺,不需人努力寻求,只要信。
  • 真信心是 内心的相信 + 外在的承认。
  • 所有信靠基督的人,不分种族、背景,都会得救,不会羞愧。

处事圆滑和高情商

处事圆滑和高情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这可能是导致一些人将二者混淆的原因,以下是具体分析:

被混淆的原因

  • 社交中的相似表现:处事圆滑的人和高情商的人在社交场合中都能表现得较为得体。他们都善于观察他人的情绪和需求,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在一个商务谈判中,圆滑的人和高情商的人都不会直接反驳对方的观点,而是会以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从而使交流氛围保持和谐。
  • 目的上的部分重合:处事圆滑和高情商都有希望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减少冲突的目的。圆滑的人可能会通过迎合、妥协等方式来避免矛盾,高情商的人也会运用自己的沟通技巧和同理心来化解分歧,促进合作,最终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事情朝着相对顺利的方向发展。

二者的本质区别

出发点不同

  • 处事圆滑:往往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会采取一些比较世故、甚至是见风使舵的手段。比如在工作中,有些圆滑的人会根据领导的喜好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而不考虑事情本身的对错和合理性,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在领导面前留下好印象,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等。
  • 高情商:则是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为基础,真正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高情商的人在处理问题时,会首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考虑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再做出合适的反应,其核心是出于对他人的真诚和善意。

行为方式不同

  • 处事圆滑:可能会过于注重表面的和谐,而不惜牺牲原则和真实的想法。比如在团队讨论中,即使内心不认同某个方案,但为了不引起争议,不与他人产生矛盾,就会随声附和,不发表自己的真实意见。
  • 高情商:在保持和谐氛围的同时,也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并且能够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同样在团队讨论中,高情商的人会在尊重他人观点的基础上,用合理的论据和温和的语气阐述自己的不同看法,既不会强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也不会一味地迎合他人。

长期效果不同

  • 处事圆滑: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让人获得一些好处,比如得到他人的暂时认可、获得一些实际利益等,但从长期来看,这种行为可能会让人觉得不真诚,从而失去他人的信任。一旦别人发现其行为只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及他人和整体利益,就会对其产生反感,影响到长期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
  • 高情商:由于是建立在真诚和尊重的基础上,能够与他人建立起深厚、稳固的关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得到他人的真心支持和帮助,更有利于个人的长期发展和成长。

什么是情商?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简称 EI 或 EQ)是指个体识别、理解、管理自身情绪,并有效应对他人情绪的能力。它并非单纯指 “性格是否讨喜” 或 “社交是否圆滑”,而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直接影响人际关系质量、决策效率以及个人幸福感。

情商的五大核心维度

(基于心理学家 丹尼尔・戈尔曼 的经典模型)

1. 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

定义:清晰感知自己的情绪状态,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

例子

  • 能意识到 “我现在很焦虑,因为明天的演讲准备不足”。
  • 区分 “愤怒” 和 “失望” 的细微差异。

2. 自我管理(Self-Regulation)

定义:调节情绪冲动,以理性方式应对压力或冲突。

例子

  • 被批评时不立即反驳,而是冷静思考对方观点的合理性。
  • 通过运动或冥想缓解负面情绪,而非发泄到他人身上。

3. 内在动机(Internal Motivation)

定义:以内在目标驱动行为,而非依赖外部奖励或压力。

例子

  • 因热爱学习而主动研究新领域,而非仅为通过考试。
  • 面对挫折时,仍能保持积极心态并坚持目标。

4. 社会意识(Social Awareness)

定义:敏锐察觉他人的情绪和需求,理解社交情境中的潜台词。

例子

  • 发现同事笑容勉强,主动询问 “你最近是不是压力很大?”。
  • 在会议中感知到团队氛围压抑,调整沟通方式以缓和紧张。

5. 关系管理(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定义:通过有效沟通、合作和冲突管理建立良性人际关系。

例子

  • 用 “非暴力沟通” 化解伴侣间的误会(如:“当你迟到时,我感到担心,因为我重视约定的时间”)。
  • 协调团队成员分工时平衡效率与公平,减少矛盾。

情商的常见误区

1. 情商高≠讨好他人:高情商者会真诚表达需求,而非一味迎合。

2. 情商高≠外向活泼:内向者可能更擅长深度倾听,反而在共情上表现突出。

3. 情商高≠没有负面情绪:关键在于如何管理情绪,而非完全消除它。

为什么情商重要?

1. 个人层面

  • 减少情绪内耗,提升抗压能力。
  • 帮助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和友谊。

2. 职场层面

  • 增强领导力,促进团队协作。
  • 提高谈判、客户管理等软技能效率。

3. 社会层面

  • 促进包容性沟通,减少群体冲突。

如何提升情商?

  • 自我觉察练习:写情绪日记,记录 “事件 - 情绪 - 反应” 链条。
  • 换位思考训练:在冲突中问自己:“如果我是对方,会怎么想?”。
  • 学习情绪词汇:扩展描述情绪的词汇量(如用 “挫败” 替代 “不爽”)。
  • 观察高情商者:模仿他们的语言模式和非语言信号(如肢体语言)。

总结

情商不是天赋,而是一套可通过练习掌握的技能。它既包括对自身情绪的 “解码能力”,也涵盖与他人情感联结的 “沟通艺术”。无论性格类型(如 INTP 或其他人格),只要有意愿学习和实践,都能在情商发展上取得突破。真正的高情商,是让理性与感性协同工作,最终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共同成长。

信心的本质

在基督教中,信心(Faith)的本质是对上帝的信靠和依赖,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上的认同,而是一种全身心的交托。圣经希伯来书 11:1 说: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这节经文表明,信心不仅是对未来应许的盼望,更是对那些尚未看见之事的确信。基督教信仰强调,信心的核心不是凭人的理性或感受,而是建立在 上帝的启示、基督的救赎和圣灵的工作 之上。

1. 信心的对象:上帝和祂的应许

信心不是抽象的,而是有明确的对象 —— 三位一体的上帝。基督徒相信:

  • 上帝是真实的(来 11:6),祂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
  • 耶稣基督是救主,祂的死与复活带来了救恩(罗 10:9-10)。
  • 圣灵帮助人信靠上帝,在信徒生命中动工(约 14:26)。

2. 信心的核心:相信耶稣基督的救赎

基督教的信心特别指向 对耶稣基督的信靠,因祂是通向上帝的唯一道路(约 14:6)。这意味着:

  • 承认自己是罪人,无法靠自己得救(罗 3:23)。
  • 相信耶稣基督为世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并从死里复活(林前 15:3-4)。
  • 接受基督作为生命的主,并愿意顺服祂(罗 10:9)。

3. 信心的表现:行为与生命的改变

真正的信心不会停留在头脑认知上,而会影响人的生活方式。雅各书 2:17 说:

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

这意味着:

  • 信心带来顺服:信靠上帝的应许,即使环境艰难(亚伯拉罕献以撒的信心,来 11:17)。
  • 信心带来依靠:面对困难时,仰望上帝而不是凭自己(箴 3:5-6)。
  • 信心带来爱心:真正的信心会在行为上表现出爱上帝和爱人(加 5:6)。

4. 信心的来源:上帝的恩典

圣经教导信心本身也是 上帝的恩典(弗 2:8-9),不是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而是圣灵在人心中动工,使人能信靠基督。因此,信心是一种 从上帝而来的礼物,同时信徒也需要在信心上成长(西 2:6-7)。

5. 信心的坚固:凭神的话语和经历

信心可以通过阅读圣经、祷告、经历神的带领、在试炼中坚持而变得更坚固(罗 10:17)。信徒的信心并非没有挣扎,但神会帮助他们在挑战中更加坚定(可 9:24)。

总结

基督教信心的本质可以归纳为:

1. 信靠上帝和祂的应许,特别是基督的救赎。

2. 不仅是头脑的认同,而是生命的交托。

3. 信心必然带来生命的改变,顺服上帝,活出爱心。

4. 信心是上帝的恩典,但信徒也需要在信心中成长。

信心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上帝的真实、基督的救赎和圣灵的工作之上,是信徒得救并活出基督生命的关键。

查看更多